要了解段位制度,就要從段位制度的歷史說起。
技藝的段位制度源自於江戶時代的圍棋名家本因坊道策(1645-1702)以段位的方式為圍棋的實力作等級上的區分(初段至九段),後來將棋也導入了段位制度,之後才延伸至武道,花道,茶道,珠算等技藝,乃至現在部分電子遊戲都以段位制度來評斷實力(註1.)。
在武道運動中,最先導入段位制度的柔道,當時參考了圍棋的段位制度訂定了一套升段制度,最低初段,最高則沒有限制(但是一般只發到十段)
劍道最初沒有段位制度,警視廳將實力區分從最低一級區分到最高八級,後來大日本武德會統一日本武道運動,通通改用段位制度(註2.)。
柔道和空手道於晉升初段時會用黑帶在穿著上加以區分。
段位制度在當時的武道運動界是相當新穎且進步制度,讓練習者有個很明確的目標可以去努力,甚至可說段位制度幫助武道運動迅速拓展,也因此後來連部分國術和散打組織都採用了段位制度來區分練習者在一門技藝上的程度。
段位除了代表了在武道上的能力,尤其隨著段位提升,更包含了對一門技藝的體悟,傳承等修為,但是體悟和修為的標準十分抽象,也因此高段位的晉升十分困難,除了規定的考試項目外,晉升的年限規定特別長,還要包括審核和評定,也因此,高段者幾乎可以說是一門技藝的代表,行住坐臥皆可代表一門技藝。也因此高段者普遍都有個使命,為了一門技藝的名譽,多半都得一輩子維持自身的修為。
然而部分空手道組織在過度發達下的段位制度之下,逐漸失去了當初的立意及內涵,為了迅速拓展人數,即使程度不足仍給予段位的事情比比皆是,或是利用制度的不嚴謹性從低段位跳升至高段者,甚至組織利用販售段位來牟利,讓部分耐不住性子的練習者,僅支付金錢即可獲得高段位過足大師癮;當然亦有利用升段制度,對組織內部進行人事鬥爭的。因此,段位的立意崩壞,讓真正按部就班升上高段的師範們蒙羞,也讓當初拓展技藝的良方變質成為窒礙,當然也讓一門珍貴的技藝蒙塵。
即使金錢買得到段位,卻不能購得對於技藝的體悟及內涵,否則有錢就不只可使鬼推磨了,還可打通任督二脈。筆者認識不少實力上中流砥柱的前輩們,他們僅為了練習而練習,並不打算參加組織活動來推展空手道;他們情願留著低段位,仍默默地練習自己的技藝,或許他們只是不想支付升段的費用;又或許看遍各路高手及低手的他們,更早就體悟到所謂的段位不過就是一紙頭銜,一種稱號,真要滿足於位階的話,有黑帶就夠了(註3.)。
當一項制度變質迂腐只成了表面上的頭銜而非實質上的內涵時,或許後進們該仔細思考一下,制度的嚴謹性以及重新訂定的必要性了。
註1.段位一般只升不降,除了圍棋之外,段位會因為敗績而被降級;十段則為稱號,不是段位。
註2.劍道段位最高為八段,九段和十段於西元2000年時被廢止,位階最高到八段,八段之上會得到稱號 "範士"。
註3.跳升至高段位,俗稱 "洗段位",這種事情在全世界空手道界常常發生;另外,筆者本人也曾經洗過不低的段位,所以特別有感觸。